前言
從7年前接觸AI,回顧一路經歷的學習和曾經浮現的疑問,我覺得這是一條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今天的分享未必會有什麼樣的結論,希望能激發更多的思考。
AI的實踐「之」路
去年在參加一個影像生命的課程的時候,突然對 「之」字有了一重理解,發現它好像也是一層一層地進入到不同階段的狀態。這次我感覺這個「之」字好像更像一片茶葉,在加熱水之後慢慢飄落下來,有一個沉澱的過程。這和我心目當中對AI理解的狀態有點接近。
回顧自己的AI之旅,有非常多印象深刻的MOMENT。
開啟
第一個,就在這個「之」字的點上。那是在14年的1月,也是我第1次接觸AI。
那時我還是企業裡的一名業務leader。我在09年的時候負責併購一家企業,在整個併購過程當中,看到了非常多的組織內耗。雖然事情成了,但是人傷得很重。我很希望在之後再次面臨改變時,不要再那麼痛苦,所以那個時候到處去尋找藥方。
偶然間看到了五毛的欣賞式探詢的課,這門課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開啟。
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AI的信念——“組織不是機器,不是等待解決的問題;組織是生命體,是值得擁抱的奇蹟”,這兩句話給了我非常大的觸動。讓我重新反思過去許多對組織的看法。以往總是覺得任何問題都是有方法可以去對應,所以就帶著較強的控制思維在看待,而第1次的AI接觸就像「之」字的那個點,讓我有了一個開啟。
嘗試
五毛在14年的時候就倡導我們不要光學這些內容,而是更多地去實踐。很快地,因為我們當時的工會在年度活動策劃這個議題上有點困擾,不知如何推進,我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嘗試的機會。我就用了一個晚上,以工會的名義,邀請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同事留下來,帶了我人生當中第一次引導。
那次我印像很深的有兩個環節。第一個是高峰訪談,讓大家直接去對話打開。第二個是共創,每人一張紙寫出很多對活動的建議,在牆上做合併歸類,並且投票排序。過程中大家非常地high,很多同事給了我很正向的回饋,也都在問接下來如何進行或下次什麼時候還會有。這些都給到我非常大的激勵。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這個嘗試讓我有了非常強的更想去多一點探詢AI的意願。
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負責
15年,我所負責的公司被業界的一家法國上市集團全資收購。這次,我強烈希望能吸取09年的併購教訓,不再讓它成為變革中的傷害,而是一種機會,大家可以滿懷期待地擁抱未知。
所以我自發性地帶領了一個工作坊,那個工作坊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一個是“奇蹟之路”,因為我覺得組織在發生大變革的時候,奇蹟之路可以非常好地讓大家去回顧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機會點,當然我也讓大家跳到行業的層面,去看到整個發展的趨勢。透過奇蹟之路,大家對併購也有了更大的接納。
對於個人,我用「英雄之旅」讓大家連結自己,去暢想自己的下一步,我取了一個名字叫做「New Self」。當時現場非常沉浸,大家都很認真地為自己的下一步做思考。現場的這種安靜,看到大家都在跟自己連接,還蠻觸動我的。我那次很大的一個體會,就是這句話: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負責。我深深地感受到需要更多地看到員工他們自己的想法。
拉開距離
16年我離開了企業,在17年3月份我和Vera一起作為主引導第1次承擔了真愛夢想的一個校長工作坊。那一次讓我又有了非常多的體驗和領悟,像是走到了一個轉捩點。
我第一次嘗試用「Life River(生命長河)」的隱喻來呈現一個全景,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從個人到學校到整個教育領域、甚至到更大的外在環境。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感覺在大步驟和欣賞式探詢的Discovery和Dream蠻貼合的。
那個工作坊有將近100位校長,分了相當多的組,每組將近10位。我當時說了一個隱喻:每個人都是一滴水滴,我們小組就像由很多水滴匯成的一條小溪,而這個小溪所圍繞每一個主題的產出就像小溪流入了小河,當把這些內容全都呈現到牆上的引導布上之後,就像一條大河匯聚成大江,它終會流向大海。
讓我感動的是,第2天有一位校長特別提到了這個隱喻,他很詩意地呈現說:“這條河一直在奔騰,多幾滴水少幾滴水都不會影響它奔向大海。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早地覺察自己,能夠更好的激發出能量,水滴可以擁抱在一起,衝開阻擋我們的石塊,更洶湧地流向大海。”
他當時特別有提到,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長河中,他看到了曾經自己的那些珍貴的東西,他為曾經自己在條件很匱乏的情況下所做出的那些努力感覺到欣賞,甚至反過來會思考,現在的各項條件都已經非常具備,卻失去了以往的勇氣。所以帶著曾經的這些,看到自己身上的這些能量,再來回看現在的自己,他似乎有了更強的想要嘗試的衝動。
他的分享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覺得在AI當中,高峰訪談其實是創造了拉開距離回看自己的機會,尤其是看到自己曾經的珍貴。很多校長在多年以後還會提到那個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作坊。那次也成為了我後面用故事為組織去呈現組織簡史的工作坊的重要原型。
正向意圖
19年我又為公益機構做了一次工作坊,那次工作坊也有蠻強的欣賞式探詢的步驟。
當時有一個很意外的狀況,在分享故事的時候,現場能量非常高漲,突然有一位夥伴站到台前,說她有一些內容想分享,實在忍不住一定要講出來。
她講的是在這個組織中自己曾經非常低谷的一個經歷,像至暗時刻一樣,她說在這個至暗時刻,甚至感覺自己已經抑鬱了。當時他們看到了策略機會點,整個機構投入了相當大的資源,希望能取得突破,她是當時這個計畫的負責人。但沒多久,這個機會點也被其他機構看到,所以當有更大體量、更具備競爭優勢的組織進入以後,他們就比較落後了,甚至她原來招募的團隊紛紛離職,最後只是她一個人在那裡苦撐,就像集結號打到只有一個人。而那時候她在家庭關係處理上也遇到很多問題。所以那兩年是她所形容的人生當中最低谷的時候,而一直沒有一個公開的場合能夠讓她表達。那天沒有人有意料到,她衝上台帶著很強的情緒表達出來那些內容。
我當時也不太確定該怎麼去接,沒想到她的同事們開始自發性地上台去擁抱她,甚至告訴她,現在他們機構所提供的那些產品,之所以變得那麼有競爭力,那麼具備客戶價值,都是因為他們在前期所做的那些嘗試和努力。同事告訴她,他們之前所做的許多探索為整個機構未來的發展,其實是帶來了非常大的探詢價值。 那一天我見證了這位分享者把自己的一個悲傷轉化成了一個禮物的過程,當時感覺這個組織真的就變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覺得AI其實每個人都有,我們可以看到任何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在那一次,AI就是在當下發生的,不像在工作坊設計當中,也不在前期訪談,它就在現場自然流動。 那次的體驗也讓我對欣賞式探詢有了新的理解。後來我不僅覺得高峰訪談會很有效,甚至有時候會期待有一些至暗時刻、低谷時間,我覺得在現場真的會有所轉化,在實踐當中也確實有這樣一些轉化的經歷。
深感知觸發深行動
19年的9月份,我又為一家企業帶了一個工作坊。
那個工作坊的發起人,也就是公司的創辦人很希望能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而我在訪談的時候,發現員工除了有抱怨外,也會很直接地談到薪資、機會這些問題,同時也提到很多希望公司突破的地方,那些點讓我看到欣賞式探詢的基石是非常紮實的。
所以我在那次的工作坊中放了比較多的比重先聚焦個人,提出了一個議題——「什麼造就了我?」我們花了半天的時間做了很多對個人的挖掘和探詢,看到了非常多的個人的呈現。
我印像很深的是第1天結束的晚上,發起人表示非常驚詧,原來他的團隊那麼有實力,原來都沒有看見。甚至當天晚上他提出了一個更高的期待,希望第二天把策略做出來。沒想到第2天在這樣多的ownership驅動之下,戰略真的就做出來了,並且後來在不斷的跟進當中也發現他一直在落實,也看到了大家共同製定的戰略所呈現的效果。
那一次我的感觸是深感知觸發深行動。
被看見 被理解
20年的8月份有一次與Vera一起合作的工作坊。
當時有位夥伴抱怨說優秀的人都離開組織了,現在留下來的這些都有點像“失敗者”,他一直在抱怨他留在這裡是因為家裡有很重的負擔,所以是一種“犧牲」。
Vera就問到:“那是經過什麼樣的衡量讓你依舊做出這樣的一個決定,留在這裡去顧全這樣的一個局面?”
沒想到那句話讓這位夥伴有了一個非常大的被點燃。我也有很大的觸動,我覺得Vera的那句話非常的AI,讓我看到了那種不容易,讓我看到那位夥伴因為被看見被理解所呈現出後來的狀態的變化。
壓力測試:問題導向
在實踐的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moment,一步一步地在加深自己對AI的理解。但是在21年的5月份,作為五毛的助教參與的工作坊當中,我發現自己依舊會在壓力下回到問題導向的模式,就是當嘗試了欣賞式探詢的方式,有些問題還沒有解開的時候,自己似乎又回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想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我感覺到自己還是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
蛤蜊湯反思
還有一個很小的moment,是五毛曾經分享的關於蛤蜊湯的故事。五毛曾經用蛤蜊湯來形容我們作為引導師特別容易陷入一種看我們服務的對象「有沒有打開」的思維。這個比喻到我很大的反思,帶動我去思考:這是我們的需求還是對方的需求?
在AI的實踐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支持的組織都在發生著由內而外的變化,夥伴們都更願意參與到組織的變革中,自發性地釋放著能量。而我也超越預期的收穫滿滿,增加了許多對自己的覺察。
最早對AI的認知,覺得它是方法和工具,慢慢地發現它會讓我更深入地看到別人,現在是更多地在覺察自己。
我發現AI的最終呈現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看,我們用什麼樣的信念或理念看組織、看這個世界,它完全是自己跟自己的一個關係。
所以我覺得在AI的這條路上,就像題目所說的這個「之」字,這片茶葉從水面上慢慢地一搖一擺的漂浮,沉到這個杯底,去感受最終自己的這個狀態。
最后的结尾,我想用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魔术》的故事,是我最近看到的,还蛮感动的,挺像我最近对AI的理解。
什麼才是真正的魔術
道格 · 漢寧是美國三十年前非常有名的魔術師。在1999年,道格 · 漢寧接受美國一家雜誌的專訪,在回答自己為什麼放棄醫學專業而成為一名魔術師時,講了下面的故事:
在大學時代,一次我受到加拿大電視台的邀請,錄製一個聖誕節特別節目,電視台要求我為北方小鎮上的一群愛斯基摩人表演。
我在一間小屋中準備好表演的道具之後,愛斯基摩人們隨後進來觀看表演。他們穿著毛皮大衣,席地而坐,觀看我表演一些自認為拿手的節目。
結果,在整個表演的過程當中,愛斯基摩人就只是坐在那兒,不笑,也不出聲,每個人都睜大眼睛好奇地盯著我看,一直到表演結束。
在場的,只有一個人會說英語,於是我問他:“你們喜歡我的表演嗎?”
「是的,我們喜歡你的表演。」他說。
於是我又問道:“你們每個人都喜歡魔術嗎?”
他說:“魔術?”
我解釋剛才我試著娛樂大家。
他說:「娛樂大家是很好,但是為什麼要變魔術呢?這個世界已經是如此神奇了啊……窗外下的雪不是魔術嗎?這些微小的水晶,每一片看起來都完全不一樣,多美,多神奇,這就是魔術呀!”
我說:“但我能憑空變出兔子和鴿子來…”
“為什麼要做那種事情呢?”他說,“到了春天,北極到處都會出現海豹喔,也不知道它們是從哪裡來的,真是神奇,這不就是魔術嗎?”
我開始有點著急,急切地想跟他們解釋什麼是魔術。我拿出我的道具,表演一段自以為拿手的魔術給他們看,然後說道:“懂了吧!我讓這個銀色的球飛來飛去,這才是魔術!”
不料,愛斯基摩人說:“每天都會有一顆大大的球浮在空中,不但給我們溫暖,也照亮了世界,那才是魔術呀!”
接著,這群愛斯基摩人湊在一起,交頭接耳了老半天,然後,剛才那位先生走了過來,臉上掛著一抹微笑。
他說:「現在,我們終於搞清楚你為什麼要做那些事情了。因為看你表演的人們,已經忘記了魔術是什麼。而你所做的事情,是在提醒他們,喚醒他們對魔術的回憶,小伙子,你做得很好!”
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掉下了眼淚。
當下,我告訴愛斯基摩人說:“謝謝你們幫我上了一課,我現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魔術。”
這是我人生當中真正第一次體驗到神奇。這也是我一生當中最難忘的事。這也是我會成為魔術師的理由。
「因為看你表演的人們,已經忘了魔術是什麼。」啊,在終日的奔波與打拼中,我們不僅忘了什麼是魔術,我們麻木得看不到世界的神奇之處,也似乎忘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生命,我們究竟該為什麼而活在人間。
當我們體驗著魔術帶來的神奇與快樂時,或許可以找回童年時代的天真、好奇,來重新思索一下自己和這個世界。
這個故事給我的體會是:
AI,它其實就是那麼一直簡單存在的東西,我們不用走到很複雜的地方。我們可以簡單地看待,本真地處理。因為我們在用勁向外尋找奇蹟時,忘了我們自身就已經是奇蹟本身了。
多數天才,尤其是領導他人的天才,他們優秀並不是因為能解構複雜,而是因為揭露了大家沒看到的簡單
-安迪 · 貝努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