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工坊 Logo

由外而内的AI实践「之」路—AI欣赏式探询引导实践分享

一塊共識營-
Image from:Johannes Plenio

前言

从7年前接触AI,回顾一路经历的学习和曾经浮现的疑问,我觉得这是一条一直在探寻的道路。今天的分享未必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希望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

AI的实践「之」路

去年在参加一个影像生命的课程的时候,突然对 “之”字有了一重理解,发现它好像也是一层一层地进入到不同阶段的状态。这次我感觉这个“之”字好像更像一片茶叶,在加热水之后慢慢飘落下来,有一个沉淀的过程。这和我心目当中对AI理解的状态有点接近。

回顾自己的AI之旅,非常多印象深刻的MOMENT。

开启

第一个,就在这个“之”字的点上。那是在14年的1月,也是我第1次接触AI。

那时我还是企业里的一名业务leader。我在09年的时候负责并购一家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当中,看到了非常多的组织内耗。虽然事情成了,但是人伤得很重。我很希望在之后再次面临变革时,不再那么痛苦,所以那个时候到处去寻找药方。

偶然间看到了五毛的欣赏式探询的课,这门课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开启。

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AI的信念——“组织不是机器,不是等待解决的问题;组织是生命体,是值得拥抱的奇迹”,这两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让我重新反思很多以往对组织的看法。以往总是觉得任何问题都是有方法可以去对应,所以就带着较强的控制思维在看待,而第1次的AI接触就像“之”字的那个点,让我有了一个开启。

尝试

五毛在14年的时候就倡导我们不要光学这些内容,而是更多地去实践。很快地,因为我们当时的工会在年度活动策划这个议题上有点困扰,不知如何推进,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尝试的机会。我就用了一个晚上,以工会的名义,邀请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事留下来,带了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引导。

那一次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个环节。第一个是高峰访谈,让大家直接去对话去打开。第二个是共创,每人一张纸写出很多对活动的建议,在墙上做合并归类,并且投票排序。过程中大家非常地high,很多同事给了我很正向的回馈,并且也都在问接下来如何进行或者下一次什么时候还会有。这些都给到我非常大的激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尝试,这个尝试让我有了非常强的更想去多一点探询AI的意愿。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负责

15年,我所负责的公司被行业中的一家法国上市集团全资收购。这一次,我强烈地希望能吸取09年的并购教训,不再让它成为变革中的伤害,而是一种机会,大家可以满怀期待地拥抱未知。

所以我又自发地带领了一个工作坊,那个工作坊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一个是“奇迹之路”,因为我觉得组织在发生大变革的时候,奇迹之路可以非常好地让大家去回顾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机会点,当然我也让大家跳到行业的层面,去看到整个发展的趋势。通过奇迹之路,大家对并购也有了更大的接纳。

对于个人,我用“英雄之旅”让大家去连接自己,去畅想自己的下一步,我取了一个名字叫“New Self”。当时现场非常沉浸,大家都在很认真地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思考。现场的这种安静,看到大家都在跟自己连接,还蛮触动我的。我那次很大的一个体会,就是这句话: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负责。我深深地感受到需要更多地看到员工他们自己的想法。

拉开距离

16年我离开了企业,在17年3月份我和Vera一起作为主引导第1次承担了真爱梦想的一个校长工作坊。那一次让我又有了非常多的体验和领悟,像是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我第一次尝试用“Life River(生命长河)”的隐喻来呈现一个全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从个人到学校到整个教育领域、甚至到更大的外部环境。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感觉在大步骤上和欣赏式探询的Discovery和Dream蛮贴合的。

那个工作坊有将近100位校长,分了相当多的组,每组将近10位。我当时说了一个隐喻: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滴,我们小组就像由很多水滴汇成的一条小溪,而这个小溪所围绕每一个主题的产出就像小溪流入了小河,当把这些内容全都呈现到墙上的引导布上之后,就像一条大河汇聚成大江,它终会流向大海。

让我感动的是,第2天有一位校长特别提到了这个隐喻,他很诗意化地呈现说:“这条河流一直在奔腾,多几滴水少几滴水都不会影响它奔向大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觉察自己,能够更好的激发出能量,水滴可以拥抱在一起,冲开阻挡我们的石块,更汹涌地流向大海。”

他当时特别有提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河中,他看到了曾经自己的那些珍贵的东西,他为曾经自己在条件很匮乏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那些努力感觉到欣赏,甚至反过来会思考,现在的各项条件都已经非常具备,却失去了以往的勇气。所以带着曾经的这些,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能量,再来回看现在的自己,他似乎有了更强的想要去尝试的冲动。

他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觉得在AI当中,高峰访谈其实是创造了拉开距离回看自己的机会,尤其是看到自己曾经的珍贵。很多校长在多年以后还会提到那个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作坊。那一次也成为了我后面用故事为组织去呈现组织简史的工作坊的一个重要原型。

正向意图

19年我又为一家公益机构做了一次工作坊,那次工作坊也有蛮强的欣赏式探询的步骤。

当时有一个很意外的情况,在分享故事的时候,现场能量非常高涨,突然有一位伙伴站到台前,说她有一些内容想分享,实在忍不住一定要讲出来。

她讲的是在这个组织中自己曾经非常低谷的一个经历,像至暗时刻一样,她说在这个至暗时刻,甚至感觉自己已经抑郁了。当时他们看到了战略机会点,整个机构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希望取得突破,她是当时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但是没多久,这个机会点也被其他机构看到,所以当有更大体量、更具备竞争优势的组织进入以后,他们就比较落后了,甚至她原来招募的团队纷纷离职,最后只是她一个人在那里苦撑,就像集结号打到只有一个人。而那时候她在家庭关系处理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所以那两年是她所形容的人生当中最低谷的时候,而一直没有一个公开的场合能够让她表达。那天任何人都没有意料到,她冲上台带着很强的情绪表达出来那些内容。

我当时也不太确定该怎么去接,没想到她的同事们开始自发地上台去拥抱她,甚至告诉她,现在他们机构所提供的那些产品,之所以变得那么有竞争力,那么具备客户价值,都是因为他们在前期做过的那些尝试和努力。同事们告诉她,他们之前所做的很多探索为整个机构未来的发展,其实是带来了非常大的探询价值。 那一天我见证了这位分享者把自己的一个悲伤转化成了一个礼物的过程,当时感觉这个组织真的就变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我觉得AI其实每个人都有,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的行为背后都有正向意图。在那一次,AI就是在当下发生的,不像在工作坊设计当中,也不在前期访谈,它就在现场自然流动。 那次的体验也让我对欣赏式探询有了新的理解。后来我不仅仅觉得高峰访谈会很有效,甚至有时候会期待有一些至暗时刻、低谷时间,我觉得在现场真的会有所转化,在实践当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转化的经历。

深感知触发深行动

19年的9月份,我又为一家企业带了一个工作坊。

那个工作坊的发起人,即公司的创始人很希望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而我在访谈的时候,发现员工除了有抱怨外,也会很直接地谈到薪资、机会这些问题,同时也提到很多希望公司突破的地方,那些点让我看到欣赏式探询的基石是非常扎实的。

所以我在那次的工作坊中放了比较多的比重先聚焦个人,提出了一个议题——「什么造就了我?」我们用了半天的时间做了很多对个人的挖掘和探询,看到了非常多的个人的呈现。

我印象很深的是第1天结束的晚上,发起人表示非常地惊诧,原来他的团队那么有实力,原来都没有看见。甚至当天晚上他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期待,希望第二天把战略做出来。没想到第2天在这样多的ownership驱动之下,战略真的就做出来了,并且后来在不断的跟进当中也发现他一直在落实,也看到了大家共同制定的战略所呈现的效果。

那一次我的感触是深感知触发深行动。

被看见 被理解

20年的8月份有一次与Vera一起合作的工作坊。

当时有位伙伴抱怨说优秀的人都离开组织了,现在留下来的这些都有点像“失败者”,他一直在抱怨他留在这里是因为家里有很重的负担,所以是一种“牺牲”。

Vera就问到:“那是经过什么样的衡量让你依旧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留在这里去顾全这样的一个局面?”

没想到那句话让这位伙伴有了非常大的一个被点燃。我也有很大的触动,我觉得Vera的那句话非常的AI,让我看到了那种不容易,让我看到那位伙伴因为被看见被理解所呈现出后来的状态的变化。

压力测试:问题导向

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moment,一步一步地在加深自己对AI的体悟。但是在21年的5月份,作为五毛的助教参与的工作坊当中,我发现自己依旧会在压力下回到问题导向的模式,就是当尝试了欣赏式探询的方式,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开的时候,自己似乎又回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我感觉到自己还是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

蛤蜊汤反思

还有一个很小的moment,是五毛曾经分享的关于蛤蜊汤的故事。五毛曾经用蛤蜊汤来形容我们作为引导师特别容易陷入一种看我们服务的对象“有没有打开”的思维。这个比喻到我很大的反思,带动我去思考:这是我们的需求还是对方的需求?


在AI的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支持的组织都在发生着由内而外的变化,伙伴们都更愿意参与到组织的变革中,自发地释放着能量。而我也超出预期的收获满满,并增加了很多对自己的觉察。

最早对AI的认知,觉得它是方法和工具,慢慢地发现它会让我更深入地看到别人,现在是更多地在觉察自己。

我发现AI的最终呈现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我们用什么样的信念或理念看组织、看这个世界,它完全是自己跟自己的一个关系。

所以我觉得在AI的这条路上,就像题目所说的这个“之”字,这片茶叶从水面上慢慢地一摇一摆的漂浮,沉到这个杯底,去感受最终自己的这个状态。

最后的结尾,我想用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魔术》的故事,是我最近看到的,还蛮感动的,挺像我最近对AI的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魔术

道格 · 汉宁是美国三十年前非常著名的魔术师。在1999年,道格•汉宁接受美国一家杂志的专访,在回答自己为什么放弃医学专业而成为一名魔术师时,讲了下面的故事:
在大学时代,一次我受到加拿大电视台的邀请,录制一个圣诞节特别节目,电视台要求我为北方小镇上的一群爱斯基摩人表演。
我在一间小屋中准备好表演的道具之后,爱斯基摩人们随后进来观看表演。他们穿着毛皮大衣,席地而坐,观看着我表演一些自认为拿手的节目。
结果,在整个表演的过程当中,爱斯基摩人就只是坐在那儿,不笑,也不出声,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看,一直到表演结束。

在场的,只有一个人会说英语,于是我问他:“你们喜欢我的表演吗?”
「是的,我们喜欢你的表演。」他说。
于是我又问道:“你们每个人都喜欢魔术吗?”
他说:“魔术?”

我解释刚才我试着娱乐大家。
他说:“娱乐大家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要变魔术呢?这个世界已经是如此神奇了啊……窗外下的雪不是魔术吗?这些微小的水晶,每一片看起来都完全不一样,多美,多神奇,这就是魔术呀!”
我说道:“但我能凭空变出兔子和鸽子来……”
“为什么要做那种事情呢?”他说,“到了春天,北极到处都会出现海豹喔,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真是神奇,这不就是魔术吗?”
我开始有点着急,急切地想跟他们解释什么是魔术。我拿出我的道具,表演一段自以为拿手的魔术给他们看,然后说道:“懂了吧!我让这个银色的球飞来飞去,这才是魔术!”
不料,爱斯基摩人说:“每天都会有一颗大大的球浮在空中,不但给我们温暖,也照亮了世界,那才是魔术呀!”

接着,这群爱斯基摩人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了老半天,然后,刚才那位先生走了过来,脸上挂着一抹微笑。
他说:“现在,我们终于搞清楚你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了。因为看你表演的人们,已经忘记了魔术是什么。而你所做的事情,是在提醒他们,唤醒他们对魔术的回忆,小伙子,你做得不错!”

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掉下了眼泪。
当下,我告诉爱斯基摩人说:“谢谢你们帮我上了一课,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魔术。”
这是我人生当中真正第一次体验到神奇。这也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事情。这也是我会成为一个魔术师的理由。
「因为看你表演的人们,已经忘记了魔术是什么。」啊,在终日的奔波与打拼中,我们不仅忘记了什么是魔术,我们麻木得看不到世界的神奇之处,也似乎忘记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命,我们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活在人间。
当我们体验着魔术带来的神奇与快乐时,也许可以找回童年时代的天真、好奇,来重新思索一下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的体会是:

AI,它其实就是那么一直简单地存在着的东西,我们不用走到很复杂的地方。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待,本真地处理。因为我们在用劲向外寻找奇迹时,忘了我们自身就已经是奇迹本身了。

多数天才,尤其是领导他人的天才,他们优秀并不是因为能解构复杂,而是因为揭露了大家没看到的简单

-安迪 · 贝努瓦

一塊工坊╱2023開心魔方 教練工具╱台北場

2023╱开心魔方 教练工具╱台北场

2023╱一塊幫.私董會╱高雄Booking場

2023╱一块帮.私董会╱高雄Booking场

一塊共識營-上海年會

2023 上海年會

Contact Us

Contact Us
First
Last
联络一块

聯絡一塊

聯繫我們